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升高、基础设施投资加大进而预支预期排放目标等状况显示,我们希望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两摄氏度的目标严重受挫。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深化减排工作就是改善综合环境质量,这需要环境服务业的有力支持。随着环境设施投资的持续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将由环保装备制造业为主向环保综合服务业为主转型升级。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上,一大批高科技环保企业携先进污染治理理念、解决方案集体亮相,成为展会上最大亮点。这些高科技环保企业的大量涌现表明我国环保产业正悄然开始转型蜕变。济邦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表示,发展环境服务业有利于环境综合治理,但如果环境服务业不向环境效果交付方式转型,继续重复传统的环境治理和管理方式,将对环境服务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该指导意见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环保产业如何定位、环保产业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变化和需求,并提出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据了解,这些高科技环保企业与传统环保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不以设备制造、销售作为主营业务,而是侧重为机构提供从设计、施工、运营到环境咨询的一体化综合环保服务。
据了解,在环境服务业发达国家,污水和垃圾的处理主要由大型运营企业负责,这些企业不仅处理能力强,产值规模也十分可观,如美国环境工程顾问服务公司美华集团的年收入高达100亿美元。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处置及产业管理机制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目前只在我国污染治理设施和工程设计施工等小范围有所反映。在这14个领域中,9是指2009年开始启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9个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
认准了的产业,就应该全力支持,集中来发展,无锡能够成功发展物联网产业就是这样做的。郑韶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靠创新驱动。对比可发现,2010年9月国务院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后,上海进行了细化聚焦,比如高端装备制造就细分为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制造三大类。5是指2010年新启动的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今年即将启动的节能环保、民用航天等5个领域。
今年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还将进一步扩容,聚焦9+5个重点领域,节能环保和民用航天领域将纳入但是上海推动科技创新的传统一直是优先支持国企,资金撒了胡椒面,结果成绩并不明显。
在昨日召开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新兴产业合作与发展推进会上,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马静透露了上述消息。郑韶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靠创新驱动。今年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还将进一步扩容,聚焦9+5个重点领域,节能环保和民用航天领域将纳入。认准了的产业,就应该全力支持,集中来发展,无锡能够成功发展物联网产业就是这样做的。
眼下,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三个领域的行动方案已发布。新增的节能环保和民用航天领域,目前正在抓紧制定行动方案。从9到9+3,再到9+3+2,对上海在其间的抉择,马静说,在高速发展了十多年后,上海的资源约束趋紧、商务成本趋高、环境保护趋严,此种条件下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消耗量小、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郑韶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制定科学规划。
5是指2010年新启动的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今年即将启动的节能环保、民用航天等5个领域。马静表示,2010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9个领域产业规模达8859亿元,2011年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
郑韶告诉早报记者,目前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源分散、力量不够。另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上海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65.73亿元,增长20.4%。
马静说,这两个领域,上海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设备、节能环保服务、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卫星应用等。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当初就因为缺少规划,贻误了发展时机。对比可发现,2010年9月国务院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后,上海进行了细化聚焦,比如高端装备制造就细分为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制造三大类。在这14个领域中,9是指2009年开始启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9个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而节能环保领域并没有立即进入,直到今年才开始制订方案。因此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政府只要制定政策、尽到服务的责任就行,不要包办
4 三峡截留泥沙致河床变深 下游湖泊难补江水在长江大旱与三峡关系的争论中,人们更多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谈,但一些水利学家提出另一个观点:从河床冲刷等角度看,可以认定此次大旱与三峡工程有一定关系。刘树坤进一步解释说,三峡工程未建成时,当湖区降雨少时,长江的水就可以进入这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沿江湖泊,从而缓解当地旱情,就不会出现今年的湖水见底,现在三峡大坝一建,河湖关系发生了变化,长江河床下降,在枯水季节,长江水能够进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量就会减少,两湖干涸在所难免。
同时,张强等人也认为,三峡工程的局部气候影响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 目前的结论只是蓄水几年内的观测分析结果,这一结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气候变暖下库区升温的时间差,还是水域扩大造成的, 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争论焦点专家称这种影响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河湖关系发生变化后,长江水对两湖地区湿地的补充水量减少,湖泊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采取蓄水修闸的措施。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要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近年来,三峡库区夏季降水总体呈明显增多趋势。
但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刘树坤认为,如此一来,现在流动的湖泊就会变成封闭的水库,这会直接导致湖泊的富氧化以及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不过,王红旗的木桶效应遭到很多水利、气候学者的质疑,被认为毫无根据。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庆认为,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决于水库的形状和当地的局部地形。
2 三峡影响气候范围:争论很多观测资料很少在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称: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page]不过,早报记者发现,在三峡影响范围有限的观点中,影响范围也极具弹性,从几公里、10公里、数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
最权威的官方说法来自1992年成稿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建库后,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认为,木桶理论一戳就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3 尚无数据表明三峡导致周边降水量明显变化在分析三峡库区1961-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雾、雷等资料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专家张强等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库区干旱日数有微弱增加趋势。拥有26个成员单位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竟然没有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中国地震局。1 三峡又长又弯 没有堵塞水汽进出四川盆地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庆大旱时,北京独立环境学者王红旗就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撰文称,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变了四川盆地的结构,从而导致了那场大旱。而人为改变这些短木条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势必改变四川盆地的结构,不可避免会导致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王红旗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是水汽进出的咽喉要道。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那次大旱与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等有关。
然而,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发现,未来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将增大,而不是减少,三峡库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显著增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原所长刘树坤日前称,三峡出于多发电的考虑,导致放水量缩减,使得泥沙在大坝上游淤积,下泄的江水中泥沙含量偏低,致使下游河床被冲刷得比较厉害,水位降低。
与水利水电部门的高调不同,气象部门在三峡建设中的缺位却不容忽视。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